新闻资讯NEWS
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、每一次引人瞩目, 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、匠心之美的再认识, 对传统之美、生活之美的再感知, 也是感悟中华文脉、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。 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,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, 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, 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, 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。
国家政策: 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 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。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中宣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财政部联合印发的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》,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,都明确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,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,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。 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,帮助非遗传承人“强基础、拓眼界、增学养”,全国120余所参与院校共举办研培班1100余期,共计培训3.8万人次,加上各地延伸培训,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。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、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,有效调动了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,为非遗保护引入了重要力量,同时,在振兴传统工艺、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 十部门联合印发的 《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》 2022年6月,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》明确提出,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、职业院校(含技工院校)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,培养有技能、会设计、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。 据了解,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(2021年)》专门设置了民族音乐与舞蹈、民族美术等中职专业,民族表演艺术、民族服装与饰品等高职专科专业以及戏曲表演、工艺美术等高职本科专业。 目前,全国共有162个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。各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,明确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%以上,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,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。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 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,对于延续历史文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 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。教育部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,逐步完善“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+艺术审美体验+艺术专项特长”的教学模式,将测评结果纳入初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 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,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,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,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,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,努力培养心灵美、形象美、语言美、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。 落地探索: 非遗技艺传承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,富之馀公司也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还致力于推动非遗产品的研发与宣传,利用“文化+科技”的新媒体手段,携同传统文化研究院开发与中华文化有关的《十二传承兽》IP,一经推向市场,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,融入现代设计,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兴趣,更是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智慧。 今年4月和北京卫视联合承办的非遗节目《传承进行时》万人演唱会在北京卫视首播,覆盖1.3亿人群,社会反响热烈,其中节目中出现的沉香、香云纱、花丝镶嵌、醒狮等传统非遗技艺唤醒大众的记忆,网络对于非遗项目的搜索率直线上升,真正实现了项目本身所涵盖的内涵…… 通过十二传承兽-南海蝴蝶做为非遗产品的研发与宣传,富之馀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,也为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,更是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,成为引领国风潮流的亮点。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如同一扇穿越历史与时光的隧道,将传统的精髓传承至今。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无疑是支撑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。富之馀相信,通过不懈的努力,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